手机支付安全上更是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中毒、误装恶意应用软件等等导致资金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
从客户出发设计产品提供服务。[3]金融风险除具有一般风险都具有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可控性之外,还具有相关性和扩散性、系统性等独具特点。
[3] 风险预知可能性事件,与危险不同,风险从不存在于我们对它们所有的知识之外。《意见》不仅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而且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从数据驱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趋势预测等体现互联网精神的金融。这是金融政策助力,还有财税政策助力:落实和完善有关财税政策。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功能的实现方式。而在金融活动中,任何个体的行为都有可能对整体造成影响。从负债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必然会伴随银行活期存款的转移。
过去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现在直接融资可以采用股票、主板、三板、新三板,也可以发各种各样的债。银行为什么不这样呢?招商银行当时的口号叫因您而变。那时我们没有钱、财政资金,只能靠银行信贷。(完) (本文根据马蔚华博士在中欧2016贺岁杯校友高尔夫邀请赛高峰经济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进入专题: 银行 。
银行做产品开发,都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保密,互联网金融却是和客户一起干,每天都在迭代创新。比如抢红包,对银行而言是非常深刻的挑战。
大数据、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使银行得到了重构。不发展零售业务,你将来没有饭吃。最后银行得到了当期利差收入,却可能损失本金,这是很大的风险。此时在社会融资总量里,银行贷款占绝对比例。
什么叫新常态?我理解有四个方面: 1.经济从高增长向中高增长转变 增长速度由过去10%左右,降至目前7%左右。如果我们信贷增长率远高于经济增长率,那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脱实向虚,要么是自娱自乐。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挑战。银行的苦恼就是经济的转型和分配。
这两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银行传统业务每况愈下的情况下,招商银行选择最大的市场是财富管理,全社会的财富管理。
从理论上讲,现在银行的所有业务,互联网企业都能做。搞零售只有300个网点,你去搞网点都是成本投入,搞信用卡8年不赚钱,我们当时做的最大工作是自身转型。
银行储蓄存款是管制利率,但是同业存款、协议存款利率是市场化的。如果银行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即使不变,利差也减小。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很多挑战,比如逆向选择。经过了15年的打造,招商银行从一卡通、一网通、信用卡、财富管理,到今天的私人银行,现在它95%的零售业务在互联网上,网上销售的理财产品跟大银行相比也不逊色一是经济增速没有很快地提升到早年繁荣水平,二是一般物价没有像早年衰退期过去后较快回升从而承接下一个景气周期。首先是对大萧条解释有局限性。
物价水平较低本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与新兴经济体效率提升派生的良性现象,给包括美国与全球消费者带来实惠,美国决策层本来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实施中性货币政策并引导结构调整,在产业技术前沿锐意拓展以保持美国经济相对优势并对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做出贡献。投资乏力与资本存量难以显著增长,如果在产业技术前沿又难有突破,经济增长自然会非常缓慢。
下面图形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有近四成年份投资为负增长,并且1990-2000年件投资增速下降幅度超过增长幅度,资本形成对总需求持续总体为负值。伯南克在他80年代做博士论文时就研究大萧条,并重视费雪对大萧条提出的债务通缩解释的理论,对当时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解释提出质疑。
换言之,一位运动员服用好多兴奋剂才跑出不尽如人意的成绩,一旦停止用药回到正常状态增长状态会怎样呢?萨默斯担任过克林顿时期财政部长和和奥巴马总统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等要职,在政学两界都很受尊敬,以他这样身份学者高调提出长期停滞判断尤其发人深省。下表整理了美国和英国在19世纪前后用消费物价涨落表示的通胀与通缩发生频率和涨缩程度。
由此可见,当代西方通缩理论虽然体现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学术进步,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内在局限,如果过于机械地把特定理论套用到经济现实中,作为过度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学理依据,可能会步入认识和实践误区。这类流行表述有一个潜台词,就是认为日本没做好某些事情,在通缩理论信奉者看来特别是刺激经济力度不到位,所以令人遗憾地痛失长期更快增长机会。不过也有不少美国学界和市场人士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当时激进宽松货币政策对后来资产泡沫与危机难辞其咎。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企业除内部融资外还要外部融资,外部融资面临信息不对称带来交易成本等方面困难。
日本经验作为一个自然试验的认识启示,其实不是坐实通缩恐惧论的正确,而是提示其局限性。当然,伯南克所谓撒钱并非真得建议从飞机上撒钞票,而是说只要美联储愿意通过购买各类资产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就能利用国家信誉向经济强行注入货币,并实现其货币扩张政策目标。
八九十年代,伯南克跟他的合作者建构金融加速器模型,以债务通货紧缩的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当代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不完善等理论,发展出通货紧缩自我加强效应的分析框架。上述理论及其政策含义鲜明又尖锐,与美欧国家早先传统的财政金融保守主义理念大相径庭,然而由于当代经济环境的客观演变,加上通货紧缩理论影响日隆推动思潮变化,后来比较顺利地变成现实政策的依据与内容,并产生我们随后将要分析的重大影响。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一段时期负利率刺激客观上成为房地产与次贷次债泡沫的宏观政策诱因,对通缩理论提供了一个具有颠覆性含义的政策实践案例:政策设计逻辑是通过超强刺激预防通缩,然而实践经验显示过度刺激也会诱致资产泡沫,泡沫破灭后真会造成政策设计试图预防的恶性通缩,最终出现恶性通缩预期自我实现的悖论性现象。那时还没有凯恩斯理论与反周期调节政策框架,用严格预算约束与强化财经纪律方式应对已经爆发的危机环境产生常识性失误。
可见通缩问题重要而敏感,是国家领导人与宏调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的问题。总体来讲,日本经济减速现象说并非主要因为政策原因所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衰退,在刺激政策助推下走出衰退后复苏不够强劲,并且一般物价维持较低增速,按照面临通缩风险应先发制人政策方针,美联储在2002年与2003年实施超常激进货币政策,然而事与愿违对后来房地产泡沫和危机产生助推作用。然而当时他担任美联储主席已有十多年,面对变化的环境行事方针也会逐步改变。
我想用一些相关数据讨论上述观察理解。针对记者提出有媒体认为中国出现通缩甚至输出通缩,李克强总理回答,从CPI表现看中国并未发生通缩,从进口价格较大幅度下降情况看中国是被通缩的。
第二,借助货币刺激提振资产价格,再通过财富效应支持经济复苏增长。世纪之交美国消费物价增速较低,除了IT泡沫破灭派生反向财富效应产生短期影响外,主要与大量劳务投入通过跨国服务外包利用印度等国低廉劳动力显著降低成本有关,也与中国经济开放度扩大与生产率提升因而有能力向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物美价廉商品有关,这应该是当时美联储控制通胀容易到让格林斯潘吃惊地步的主要环境条件。
随着凯恩斯革命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常识普及,随着金本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上述加剧危机的关键变量都发生实质变化或不复存在,这时通缩自我强化效应是否足以导致大萧条显然有待商榷。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通常情况下物价过速上涨关系民生,决策层会高度重视。